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美声大众化发展”背景下 高校美声声乐教学创新研究(2)

时间:2014-07-11 14:15 点击:
第三,开展将美声唱法融入中国传统民歌、流行歌曲演唱的教学实践与创新。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语言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民歌类型。如果能将美声唱法融入传统民歌的演唱,

  第三,开展将美声唱法融入中国传统民歌、流行歌曲演唱的教学实践与创新。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语言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的民歌类型。如果能将“美声唱法”融入传统民歌的演唱,让“洋”唱法为民间声乐演唱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同时又不破坏民歌特有的风格,就要做到“美声唱法”与中国汉字的完美结合,在声音的音色及高音技巧上寻找突破。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的演唱原无定法,语言、表达情感习惯上的相近,使得民歌在演唱的发声、吐字、行腔习惯上相近,从审美角度看,这就是演唱的韵味,从演唱的技能角度来看,这种相近就是民歌演唱技术性的“准规范”,如由于地域因素形成的一些特殊的发声习惯、甩腔、拖腔,歌曲中地方方言及语气衬词的运用。这些发声习惯可能不十分符合科学的规范,但正是民歌的神韵所在。美声唱法对声音的审美及原则是真假声的混合,这样发出的声音音色更加圆润、柔和,高音也具有更多的泛音,共鸣效果好。我们可以从声音的音色及高音技巧方面借鉴“美声唱法”的方法及对声音的审美规范,使民歌的演唱更具科学性,从而延长嗓音的演唱寿命。在曲目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音色来挑选,如西北各民族地处高原,民歌的演唱高亢,适合高声部学生演唱,内蒙民歌豪放、悠远,更适合中声部演唱。将“美声唱法”运用于中国民歌的演唱实践是两种不同声音审美、不同语言习惯、不同地域民族风格声乐艺术形式融合的大胆尝试。

  流行音乐更多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形式自由,演唱状态自然,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从欧美乐坛古典美声与流行音乐的融合及我国“美通”“民通”唱法及歌手的出现来看,“美声”与当代流行音乐元素融合是“美声”新时期大众化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美声唱法”演唱流行歌曲,可以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具体要做到:“美声唱法”要借鉴流行唱法中发声的自然状态。流行歌曲的演唱多用真声,歌唱语言的自然能拉近与听者的距离,产生更多情感共鸣。此外,借鉴一些美声的发声技巧,如气息和共鸣的使用,扩大音量,美化音色,使声音更具层次性,增强声音的艺术表现力。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流行歌曲,将数百年来一直局限于古典音乐殿堂中的美声艺术带到了时代浪潮之中,这不仅可以使古典美声获得更大的市场,而且还会丰富和加强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为当代歌坛注入新的音乐元素。

  第四,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传播“美声”。目前教学中美声专业学生大多每天练唱的空间就是琴房,这就导致学生缺乏舞台表演能力,影响歌唱技巧的正常发挥及情感的准确表达,不能给听者带来真正“美”的享受。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具体形式可以是小范围组织学生排练一些经典的歌剧片段,根据剧情按声部分配角色,让学生在特定的戏剧情节中学会分析角色,加深对角色内心情感的体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的声乐汇报,挑选平时课堂上练唱的曲目,把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每一次演出进行录像,事后认真观看,寻找不足,总结经验教训;此外还可以扩大听众范围,在学校范围内组织实践演出,向非专业大众传播“美声”,倾听他们的反应,了解什么是大众真正喜欢的“美声”。

  艺术来源于大众,最终还要接受大众的评判。古典“美声”只有获得毕业论文格式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获得长久发展。作为培养美声专业人才的高校,教学不能墨守成规,要根据时代发展、市场需要来适时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培养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思维意识兼备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3.

  [2]刘庆苏.音乐戏剧艺术——歌剧,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